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安校区二期教学楼、学生公寓竣工

  • 2010年08月27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2010年8月27日上午,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安校区二期教学楼、学生公寓和一号教学楼装修改造工程的验收仪式在长安校区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宋觉、马永侠,副校长宣力、马积生、郭捷、王瀚,纪委书记李邦邦及纪委、基建处、教务处、学生处、审计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工程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检查并出席了验收大会。大会上,施工单位作了工程总结及自评,质检站、设计院、勘察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对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

    长安校区二期教学楼由二号、三号、四号三栋教学楼组成,总建筑面积22473平方米。教学楼分为办公区、实验室和教室三部分。每栋教学楼的一层、二层为办公区,建筑面积为7491平方米,办公区设有办公室93间,资料室9间,教务办公室9间。三号教学楼五层为语音实验室、六层为新闻传播学院实验室。剩余房间均为教室,其中150人教室24间,100人教室44间。

    长安校区12、14号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27867平方米,共有宿舍678间,可容纳4020名学生住宿。

校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视察检查工程质量


 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安校区教学楼征名启事

 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安校区教学楼征名启事

    大学校园内教学楼的命名,既是校园文化景观和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实需要。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安校区二期教学楼工程已于近日竣工,建成了二号、三号、四号三栋教学楼,并对原一期工程的一号教学楼进行了装修改造。随着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长安校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学校的绿化、美化工作的不断加强,为了配合基础建设与校园管理的方便,进一步突出校园特色,凸现文化底蕴,优化育人环境,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学校决定从即日起面向全体师生员工、校友征集长安校区教学楼的命名。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集范围
    长安校区一号、二号、三号、四号教学楼的名称。具体方位请参阅“附图”说明。
 
    二、征名要求
    1、一共4个楼名,命名应兼顾法科特色和非法科特色,符合校园环境整体建设风格,能够体现校园历史底蕴和高等教育理念。
    2、命名应力求简明确切,不用生僻字,通俗易记,不拗口,命名要与学校现有的名称统一风格。
    3、来稿附带创意的简要说明。

    三、征集时间
    从即日起至2010年9月3日。

    四、评选方式
    通过校园网发布征名启事,学校将组织资深教授、知名学者进行审议,形成初步方案,然后对来稿中的各项命名进行综合评议,选择最佳方案正式使用。对于被采用的命名方案,学校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投稿方式 
    邮箱:zfadmin@126.com
 
附示意图:

 

 
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2010年8月27日    

相关新闻

  • 【党建风采】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党委现有10个党支部,其中教师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5个,行政党支部1个。党员123人,其中教师党员40人,学生党员83人。近年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党委坚持把党的领导深入落实到办学全过程各方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以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为抓手,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聚焦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结合宪法学、行政法学、监察法学等学科专业特点,打造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促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 一、党建示范建设和质量创优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党建“双创”重点任务,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宪法教研室党支部获批学校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通过验收,同时也成为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唯一入选首批陕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通过强化内涵建设,凝练打造特色,宪法学教研室党支部以党建引领教学科研,在师生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形成了符合学院实际、兼顾学科专业特点、可示范可推广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法。通过深入推进党建“双创”工作,学院党支部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明显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建研究科研高地 “党建搭台、业务唱戏”,把加强党的建设与促进业务发展相融合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凝心聚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以优质的学术成果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党建研究主题聚焦我国国家治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等重大命题,体现了法学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资政功能。近十年,参与撰写党建书籍2部,主持或参与党建科研课题5项,发表党建期刊论文35篇。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2018年依托行政法学院成立“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中心建设,集中学术骨干力量,形成团队优势,发展党建特色科研。中心以党内法规为研究对象,结合团队成员研究特长,通过系列研究活动,在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成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绩。 三、党建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成效 学院党建聚焦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创建国家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找准着力点,把好学科建设方向,助力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创新发展,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同向发力、互促共进。2020年11月《行政法学》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这是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法学专业唯一入选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紧扣行政法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强化互动性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探索基于翻转课堂的公法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该课程曾先后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获评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团队多位老师被评为省级、校级教学名师。宪法学科2名教师主持的2门课程,获得校级金课认定。 四、服务依法治国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秉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面向地方及西部”的思路,践行科研服务国家治理、服务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宗旨,鼓励教师立足岗位,利用所学,服务社会。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地方人大立法,建立立法咨询基地,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校院合作,开展法治宣讲,培训法治干部人才。学院师生连续4年深入山阳县村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0余名教师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两纲要一规划”等宣讲、党内法规解读等,累计讲座超过一百场次。学院先后与西安市社科院合作共建西安党风廉政研究基地。与省消防救援总队合作共建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消防法研究基地。王周户教授当选为“陕西省十大法治人物”,并被省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学院褚宸舸教授带领课题组协助省禁毒委起草推进相关立法,受到相关单位高度肯定。 五、突出专业特色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决策部署,2019年至今,学院党委发挥宪法学专业优势,协助陕西省教育厅连续3年承办陕西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大赛。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学院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在陕西全省大中小学校园掀起了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高潮。宪法教研室党支部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在全国比赛中指导的学生共斩获宪法演讲比赛冠军(特等奖)1次、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2次,在宪法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学院教师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受到陕西省教育厅专门发函表彰。 【供稿: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2022-11-01
  • 【党建风采】机关党委:记初心使命 赓续红色血脉 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机关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为抓手,着力抓好机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政治建设 筑牢党建基础 建立健全机关党建工作制度。制定出台机关党委议事规程等10余项制度,全面规范机关党建工作。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让党员在党内生活“大熔炉”中锤炼党性、砥砺作风。认真组织机关处科级干部和支部书记参加专题学习班、研讨班、培训班暑期读书班等。 深入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坚持思想建党,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拧紧“总开关”,持续夯实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基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坚持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难题、促发展的具体举措。结合实际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并积极完成,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理论武装 夯实信念根基 注重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上抓深化、弄通上抓消化、做实上抓转化。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围绕学习贯彻党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制定学习计划,组织交流学习研讨。 注重主题实践教育。坚持组织党员赴西安烈士陵园、山阳县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照金红色教育基地、泾阳县安吴青训班纪念馆、西安市警示教育基地等开展主题实践教育,多次组织党员干部赴包联帮扶的铁王村参加扶贫帮困活动。 丰富教育方式方法。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理论知识测试、轮流交流研讨等,提高学习效果。坚持组织观看专题教育片和警示教育片等,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强化基层组织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规范支部建设。紧盯党员教育这个根本、紧扣支部建设这个重点、紧抓支部书记这个关键,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支部规范化建设。精心指导支部工作,开展支部书记现场述党建工作,量化考核支部工作情况。认真指导支部换届,合理调整党支部设置,择优配强支部书记。支持鼓励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完善党建队伍和阵地建设。完成机关党委委员补选和换届工作,健全组织架构。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搭建支部和党员展示党建工作的重要平台。 在艰难险重任务中彰显担当作为。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积极体现担当作为,汇聚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合力,让党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高高飘扬。疫情防控初期,一些支部取消休假,党员先上,全员全天候防控;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46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投身防疫一线;常态化防疫期间,200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坚守防疫一线和核酸检测现场默默挥洒汗水。 坚持标准选优配强干部队伍。积极配合组织部抓好处科级领导班子调整补充。科级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严格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指导机关部门做好科级干部选拔,认真组织考察和任前谈话工作。 强化党建责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系统化思维,持续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着力构建系统化、持续化、常态化的作风建设体制机制,出台《机关党员立足本职岗位一句话承诺》《关于加强机关党委自身建设的若干规定》等。开展“党员先锋岗”和“党员承诺践诺”活动。 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每年组织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廉洁从政责任书。机关党委书记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和各支部书记、处科级领导干部注重发挥作用,立足职责履行“一岗双责”。党员干部坚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做到清白做人、廉洁干事。 强化责任担当 助力教育帮扶 按照中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实“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求,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以“八大帮扶”为基本路径,以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实体项目建设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教育帮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驻村帮扶的铁王村,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序列;“双百工程”结对帮扶的山阳县,于2020年2月顺利“脱贫摘帽”。学校驻村帮扶考核连年获评“好”等次,连续5年获评“双百工程”先进单位,多次获评“万名学子扶千村”扶贫攻坚专项活动“先进高校”、“同心•追赶超越助力脱贫攻坚”主题活动先进集体;师生多次获评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 (供稿:机关党委)

    2022-11-01
  • “ 1978年,从延安大学拉回二十多卡车图书文献”

    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的直接传承者。学校历经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等发展建设时期,成为国家布局于西部最重要的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著名的五所高等政法院校之一,培养了大批新解放区所需的政治干部、政法干部、民族干部和一批哲学、法学、新闻学、党史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西北地区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十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文章记述了学校复校初期从延安大学运回被调拨的二十多万册文献的来龙去脉,从侧面记述那段不平凡的日子。 ▲去延安大学运回图书的老师 办学受创,曲折前进 1969年12月,陕西省革委会根据中央关于战备疏散的指示精神,要求西北政法学院师生员工及家属在当年12月下旬抵达位于陕西省渭南地区白水县的疏散地,并要求学校将全部房舍移交总后232部队接管。1971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教科组提出的《关于高等院校调整问题的报告》精神,决定在全国撤销45所高等院校,西北政法学院在其中。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撤销西北政法学院的通知文件 1971年9月30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以“陕革发[1971]48号《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撤销西北财经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和汉中大学的通知》,决定撤销西北政法学院。通知明确规定,学校撤销后,人员、财产、教学、设备由陕西省革委会教育局负责安排处理,校舍全部移交给总后232部队。1971年8月、9月间,全校教职工和家属已全部从白水县返回西安。全体教职员工266人于1972年上半年分配到其他高等院校、省属企业和外省区。据统计,分配至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西北大学、西安医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共168人,省内企事业单位陕西重型机械厂、红旗手表厂、关山机械厂等共27人,外省区53人,另有18人在学校留守处工作,处理停办期间学校相关事宜。1974年,陕西省革委会教育局指示,将学校积累了几十年的二十多万册图书、设备悉数调送给今天的延安大学。其实,1970年冬天,恢复创办于1958年的延安大学差点也被撤销,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得以保留,周总理亲自批示延安大学不仅要办,而且还要办大办好。西北政法学院的文献设备被调配给了延安大学,让根脉相连的两所学校情缘更深。 ▲学校复校后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王云在79级开学典礼上讲话 1976年10月,中国法学教育迎来了春天。1977年10月,高考制度恢复,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西北政法学院的办学历史掀开了新篇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西北政法学院在原校址复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78〕法司字第82号”《关于国务院批准恢复北京、西北政法学院的通知》:“西北政法学院,仍用原校舍,学制为四年,在校学生规模一千人,面向西北地区,1979年开始招生”。并明确规定“学校实行最高人民法院和所在省市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 学校奉命恢复办学,但是面临着重重挑战。一是校址不能正常使用。学校被撤销期间,校舍被部队使用,当时只能逐步清理。二是没有现成的教职工,原有教职工被调整到省内外各地和部分院校、企业,人员调动过程困难重重。三是没有教材图书。原有图书文献被调拨一空,即使尽快协调沟通调回也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好在陕西省革委会根据四部委转发国务院恢复学校通知精神,迅速调回老院长王云(1905年出生,陕西淳化人,1961年初任西安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8年起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副院长郭怀都(1917年出生,山西临猗人,1957年3月起先后在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任刑法教研室主任、政治法律系主任、院政治部负责人、党委常委。197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任基础部党委书记,校党委纪委副书记。1978年12月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两位领导都曾是学校撤销前的领导,对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很熟悉,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和领导才能。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得学校各项工作也得以有序开展。 复校各项工作头绪繁多,但老院长王云十分清楚,对于一个以文科为主的高校来说,图书资料的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无论是教研或科研,都离不开图书资料。他立刻安排当时的陈美英副馆长带领王生才、郭素鲜、高岚、刘希昭几位老师去延安大学交涉,并强调一定要保证调回学校解散时被调拨的所有图书和设备。一行五人到延安大学后,得到延安大学时任校领导的热情接待,事情交涉过程异常顺利。当时的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牛振华表示坚决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理解学校办学困难,全部还回西北政法学院所有图书文献,鉴于被调拨的设备或使用,或损坏无法使用,没有必要再拉回西安。 ▲去延安大学运回图书的老师(左起依次为高岚、王生才、郭素鲜、陈美英、刘希昭。王生才、陈美英去世) 1977年7月5日,延安发生特大洪水,延安大学淹没在洪水当中,学校被调拨至延大的二十六万余册各类文献,有不少淹没在淤泥里。陈美英馆长带领大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中午自带干粮充饥,清理淤泥污染的图书,整理、打包……每天都带着浑身的泥土回到住处,天天如此,没有休息过一天。经过他们的不怕脏不怕累的辛勤工作,硬是在一个月内清理打包拉回二十多万册图书,工作任务完成的最后一天,才在宝塔山和杨家岭合影留念。感谢延安大学的理解支持,感谢牛馆长的高风亮节。后来延安大学图书馆牛振华馆长回忆这段历史时也曾说:“我们接受了西北政法学院257468册图书报刊和3324册教材,其它资料611册,书立和阅览设备439件,整整拉运了27车,都是带后斗的大卡车。”虽然再拉回来的时候只有二十多万册左右,但这已经足够了!!!这二十多万册文献就构成了1978年复校后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的基础馆藏。 珍贵典藏,无价之宝 在从延安抢救回来的这些图书文献中,有两千多函两万多册的线装书古籍,两百多函为明清时期宝贵文献和民国时期文献。其中三部古籍在2014年全国古籍普查时,入选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它们是:真德秀撰,宋开庆元年(1259)福州官刻元明递修本《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下二十二卷丁集二卷》;(汉)扬雄撰(晋)李轨注 ,(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祕 、司马光注,明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六子书本《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 (宋)叶采集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刘仕贤刻本《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十四卷》。这些古籍历经周折弥足珍贵。 在这些文献中,有近600册历经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两个时期的红色文献,有1952年影印,全国仅发行2500份全套延安时期《解放日报(1941-1947)》。有十几万册经过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时期积累的宝贵资料。在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校史馆的展陈中,那些加盖着简陋的或大或小,颜色或红色或蓝色,形状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陕公图书馆”“延大图书馆”“鲁艺图书室”“延大洛川分校图书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章,无一不讲述着它所经历的不平凡历程。 ▲同时加盖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西安政法学院藏书章 ▲同时加盖三民图书馆、交通大学图书馆藏书章图书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曾有过几次大的整合和调整。如抗战胜利后,延大部分师生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1945年8月延大鲁艺赴太岳地区办学,后又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工团”挺进东北和华北解放区,后自然科学院机械、化工两系部分师生及农业系低年级学生又抵达张家口办学。再如1946年6月,党中央决定由副校长张如心率领延大部分师生,赴东北与东北大学合并。可以想象,每次调整都会有一部分图书文献的分流。再如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时,校长李敷仁率延大师生转战于陕甘宁和晋绥地区,出发前延大按照党中央要求,在1946年的11月就对大部分重要物资坚壁起来,到此时,又把剩余物资、校具、图书等进行彻底坚壁。刘端棻老师在《回首延安:边区教育十二年》中也写到:学校大部分图书以及行军不能带走的东西,都封存在土窑洞里或埋在山坡上,可惜的是这些东西后来还是被胡宗南的反动军队在占领延安时破坏了。吕夷老师在《解放战争中的延安大学》中写道:三窑洞图书是延大师生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许多同志舍不得坚壁,学校只好决定能背的可以背着走,不能带走又没有坚壁的,就地全部埋藏起来,并在周围埋上地雷。这也是经过战火纷飞年代的文献十分珍贵的原因。 1952年的影印本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全国只有2500套,陕西只有三套,西甲下注平台(中国)有限公司图书馆藏有完整的一套。《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16日创刊,编印地址就在延河旁、与宝塔山遥遥相望的清凉山上。《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论证了党报使命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一致性,党报就是要准确地宣传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及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长时间以来,学校中国法制史学科、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能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基础资料功不可没。 ▲同时加盖鲁艺图书室、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安政法学院藏书章图书 ▲同时加盖陕公图书馆、延大图书馆图书 这批图书还包括有从西北大学法律系接纳的珍贵民国文献,1958年时任西北大学法律系系主任的王润,在西北大学法律系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合并成立的西安政法学院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他全力支持从西北大学法律系带来近九千册图书,其中绝大多数为社会科学类民国文献。看着这清晰鲜亮的蓝色“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藏书章”“国立西北大学藏书章”“国立交通大学藏书章”,无不让我们感动学校专业学科学脉的源远流长。曾担任西北大学法律系办公室秘书后来成为学校法学教授的李文彬老师回忆说,他和同事、学生亲自打包装车把西北大学法律系的所有资料和设备悉数拉回合并后的西安政法学院。学校著名法制史教授方克勤回忆,西安政法学院时期的图书馆馆长任林为学校购买回来大量的线装古籍文献。 ▲同时加盖延大洛川分校图书馆、西安政法学院藏书章图书 曾任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时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时期图书馆秘书的刘袭老师,以他的学识和鉴赏力,为我们购回许多珍贵馆藏,每一册图书都是他用自行车从古旧书店驮回来的。 2014年学校图书馆完成省、市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对新中国成立前馆藏文献进行梳理、标注、留影、建库工作。2017年4月学校图书馆荣获“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今天看来,这些得到妥善保护的文献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文物价值,更是标识我们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符号。 去延安拉回图书的老前辈中,陈美英、王生才老师已经故去,现在在校园中还可以经常碰到高岚老师、刘希昭老师、郭素鲜老师,已是九十高龄的她们慈祥和善、精神矍铄,谈起当年的整理搬运工作依然兴致很高,说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看似平凡,堪称伟大,在此致敬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普通劳动者。 ▲2014年作者采访刘袭、高岚、刘希昭老师(刘袭老师去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年是学校建校85周年,复校42周年,恰好一半。我们欣喜的看到,两校区图书馆大楼均位于学校中心位置,体现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藏书丰富、环境舒适的阅览环境必然会让学校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学校在校园面积、师生人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发扬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更多更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参考校史档案资料和作者2014年对文中几位老师的采访,资料图片为作者2013-2014年完成省移动文物普查时翻拍)(供稿:校史馆 赵庆菊)

    2022-11-01